相关文章

"高枕"就能"无忧"吗?(1)

"高枕"就能"无忧"吗?(3)

 

"高枕"就能"无忧"吗?(2)

邢宇新

    既然高枕不仅不能无忧,而且还会给健康带来损害,那么,究竟选多高的枕头才合适呢?应该因人而异,枕头的高低应与使用者的颈椎生理弯曲弧形相吻合,从而达到减轻睡眠时头部、颈部、肩部的负担,使这些部位的肌肉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以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如何来掌握合适的枕头高度呢?方法很简单,可以用自己的拳头来作标准,枕高一般以一拳至一拳半较为合适。此时可以达到颈部的肌肉完全放松,肺部的呼吸畅通,符合人的生理要求。对于患有喘咳和肺心病的人,枕头宜适当高些,有些甚至还需要采用半卧位,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那么,中国何时才出现枕头这种枕具呢?据历史考证,早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卧所荐首者″就使用由竹子编成的枕头。春秋时期编成的《诗·陈风·泽陂》载:"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又据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吕氏春秋·顺民》中记载: "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同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仪礼·丧服传》中也有"寝苦枕场"的记载,传说在古代人们为父母守孝期间以土块作枕头,以表示极其悲痛的心情。但是,在平民百姓家的日常生活中并不使用土枕。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座战国楚墓中发掘出一张战国时期的彩绘漆木床,床上铺有用竹条编织的床屉,还有一个竹枕。这是我国考古中发现的最早的枕具,这一考古发现说明我国在春秋时期人们已使用枕头睡觉这一历史事实。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枕头所用材料也随之而变化,到了宋朝,有人使用木枕。据《北齐书·循史传·宸阝基》载:"(郎基)性清慎,无所营求,曾语人云:'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须作,况重于此事'"。在欧阳修、宋祁等编撰的《新唐书·卓行传·阳城》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到了唐代,百废俱兴,国家兴旺发达,青瓷的制作技艺相当成熟。随着青瓷器皿日渐走进千家万户,瓷枕也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它具有"清凉沁肤,爽身情神″的作用,这种瓷枕还被古人描画上各种山水、风景画,或是题写诗句而后进行烧制,别具情趣和艺术造作。也有将瓷枕塑成兽状,借以表达驱邪避讳寻求太平和吉祥的美好意愿,还有把瓷枕塑成家庭艺术饰品而用于点缀居室,以增加艺术氛围和文化气息。从现存于故宫博物院内的一个卧状的娃娃形末代瓷枕,就可看出其艺术价值。在枕头出现以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出现了一种具有靠枕功能托依之"隐囊"。据《颜氏家训·勉学》载:"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隐囊"实际上就是一种坐榻上供人依凭的软囊,即现今的靠枕。我们也可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以及北齐《校书图》中见到当时的"隐囊"形状。最为直观的要数唐朝画家孙位所绘的《高逸图》,从画中可见到一人席地而坐,倚偎在华丽典雅的隐囊上,坐卧可借助于隐囊来倚托身驱,驱干由于受到撑垫而感到非常舒适。许多事实表明隐囊是由枕头演变而来的,反过来又凭借隐囊的舒适性使竹枕、木枕、瓷枕发展成为布枕。如五代顾闳中在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的第二部"观午"中可以见到一张四周挂幔的木床上散乱的被子旁边有一圆桶状物品,其外表为藕花色有圆点的织物,形似隐囊,但又像现今的布制枕头,这就是我国在五代十国时期出现的最早的布枕。由于这种布枕软硬适中,使用舒适,老少皆宜,优美的造型和典雅的装饰,可为安静的卧室平添几分美感和雅致,所以一直延续至今而经久不衰,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可以说,这是以人为本的杰作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本栏目由北京纺织工程学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网络中心联合主办
北京纺织在线 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