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手帕趣史(1)

 

《手帕趣史(2)》

邢宇新

    手帕在我国的起源也有悠久的历史。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巾",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手帕。手巾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至汉朝的东汉时期才演变为手帕。1959年在新疆发掘的东汉古墓中,发现有平纹蓝白印花手帕的残片,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东汉建安末年,著名的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写道:"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此处的手巾显然是用于擦眼泪的手帕。唐朝是我国服饰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手帕的名称此时被正式推出。如唐初著名的宫廷词人工建在《官词》中就有"缏得红罗手帕子,中心细画一双蝉"的著名诗篇。传说唐朝曾用丝织品制成高贵的手帕和用棉、麻织物制成正方形手帕,也有呈长方形的。其后的南朝宋刘义庆所撰的《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谢(谢尚)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殷(殷浩)徐语左右,取手巾与谢郎拭面。"因此,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以帕拭泪"之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手帕除了原有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浓郁的审美情趣。自明朝中叶以后,人们常把一些女子结成深交称其为"手帕姐妹",玫口清朝孔尚任所著传奇剧本《桃花扇》第五场《访翠》中就有这样的叙述:"相公不知,这院中名妓,结为手帕姐妹,就像香火兄弟一样"。如今,当我们看到幼儿上衣别上一块印有卡通或是动物图案的手帕去幼儿园或是玩耍时,显得格外天真、活泼与可爱。青少年女子用印花手帕扎着长发,更显得婀娜多姿,使其变得轻快、明朗、活泼、美丽动人,迸发出青春活力。由此可见,在古今中外,手帕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装饰和生活用品。

    现在的手帕可说是五花八门、繁花似锦、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一般可分为织造手帕和印花手帕两大类。前者是传统产品,用色纱按一定组织、用机织工艺织成条格状的方形织物,最初是用高支(细支)棉纱织成稀薄的平纹织物,经漂白或染色加工,再经开料缝制而成。该产品因有与麻布相似的外观与手感,故民间称为"麻纱"手帕。采用毛巾组织织制的"毛巾手帕"也是织造手帕中的一个品种,常用于飞机、船舶、餐厅、宾馆和会议,供人们擦手、脸之用;后者则是在平纹织物底布上印制彩色花型图案的方形织物。手帕的花式品种繁多,如缎条(格)、提花、浮纹仿绣、织花、印绣结合、剪花、纱罗、双层等。除此之外,还有用手工绘画、刺绣、抽纱等制成的工艺美术手帕,具有工艺美术品特色,富有装饰性。如按使用对象来分,可分为男式、女式和童式三类。一般规格尺寸为:男式36~48厘米,女式25~35厘米,童式18~25厘米。边形有狭缝边、阔缝边、锁边、月牙边(水浪边)、手绕边等多种。狭缝边常用于普通手帕,锁边、阔缝边一般用于高档男式手帕,月牙边多用于女式手帕,手绕边则多于绣花手帕。

    手帕的特点是表面平整细洁,手感滑爽,柔软吸湿,外观优美,洗涤后无明显变形。其功能除上述用作揩擦手、脸和装饰外,还常用于包裹小件物品(如手表、首饰、钞票等),一些妇女还用特殊的花式手帕作包头或围巾用,真是一"专"多"能"矣!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本栏目由北京纺织工程学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网络中心联合主办
北京纺织在线 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