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装与唐装在T型台上争艳(一)
邢宇新
西装起源于欧洲,又称"西服"、"洋装"。广义上指所有的从西方传入或仿西方款式的服装,即西式服装,是与"中式服装"相对而言。狭义上指西式上装或西式套装,又可分为男西装、女西装和童西装。西装的雏形大约是在19世纪中叶形成的,当时在法文里叫做"Justancorp",其意思是"裹紧全身的衣服",这就意味着西装是一种穿着不太舒服、不太方便的服装。中国人穿西服是在历史变革时期,例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西装对长袍马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成为改朝换代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西装又取代了风纪扣扣得严严实实的中山装,因而西装成为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服装,难怪在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媒体曾把中国人穿西装敞开的领口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穿西装已成为中国人的时尚,普及程度之广是国人没有料想到的,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从白领到民工,几乎是满大街的西装革履,与"文革"时代的中山装、军装如出一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可见西装在中国人的衣柜里已占一席之地。西装的特点是外观挺括、线条流畅、穿着舒适,配上领带或领结后,更显得潇洒大方,中国人常以"西装革履"来形容穿上西装后有一种绅士风度。
唐装是中国的传统服装,是由唐朝的服装发展而来的,它由绫罗绸缎制作而成,过去这种服装都是地主老财们穿的,象征着他们的地位和财富,普通平民百姓只能以粗布衣裳来遮体御寒。中国人奋斗了几辈子,终于过上了穿绫罗绸缎的生活,这是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实惠。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