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话雨衣
邢宇新
雨衣是用来防雨的用具,也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说明在西汉以前我们的祖先已在下雨天使用雨具。然而,由最原始的雨具演变到今天的雨衣已经经历了无数次变化改革和创新的过程。
根据历史记载,我国先民最早使用的原始雨衣是用竹片、竹箬和茅草编制的蓑衣和笠帽(又称斗笠或竹笠)联用,在解放前的江南农村可经常见到,每当朦朦细雨的天气,农民大多是头戴笠帽、身披蓑衣在忙碌着插秧或是在田间进行其他的农业劳动,即使是在物质相当丰富的今天,我们仍可见到在南方偏远地区农村,在雨天农民头戴笠帽、身披蓑衣在田间劳作的情景。我国唐代大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云:"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这首极富生活情趣和时代气息的诗词中真实地描写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穿雨衣劳作的生动情景。诗中"青箬笠"系由竹片和竹箬编制而成,"绿蓑衣"则是由茅草或棕皮制成的,二者都是由植物的叶片制作而成的。纵观历史,蓑衣和笠帽作为人们喜爱的大众化雨具在民间流传相当悠久,在用材和制作上也有相当的改进,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日趋精美,在用材上茅草逐步被棕皮所代替,制作越来越考究,艺术性越来越强。在宋·元时代,蓑衣已被军队采用作为士兵的防雨服。到了明清时代,蓑衣和笠帽也深受贵族士人的青眯,成为一种时尚。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在露天披白玉草编的"玉针蓑",戴着由藤皮细条编成、刷以桐油的"金藤笠",引起众多花季少女们的赞叹,并纷纷相效。
蓑衣、笠帽虽具有防雨的功能,但体积大、携带不方便。随着人们对大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发现油桐子内含油率可达30%~40%,可用油桐子榨取干性油,其主要成分为桐酸的甘油酷,如将桐油涂成薄层,在空气中能干燥结膜,是油漆的重要原料,也可用以制油布及日常生活中防水用品。大约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发明用桐油涂在布上做成油布雨衣,这是在雨衣发展史中的重大突破。正如《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陈成子衣制杖戈"。杜预注:"制,雨衣"。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认为,制不是草制的雨具,"若今之油布衣"。所谓油布,就是采用桐油或荏油(由白苏种子榨的油)涂在织物表面干燥而成的防雨布,由这种防雨布制做的雨衣不仅重量轻、便于携带,而且防雨效果好。到了南北朝后,油布雨衣的制作又有新的进展,它可以在绸、绢上进行加工。在《隋书》上曾有隋炀帝观猎遇雨的记载:"左右进油衣"。这种油衣就是用绸或绢制成的,其造价非常昂贵,专供贵族皇室或达官臣贾使用,普通老百姓与它是无缘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胶布雨衣和塑料雨衣相继问世。英格兰有一位橡胶工人,名叫梦金杜斯,由于家境十分贫寒无力购买雨伞,所以经常冒雨上班。意外脚奇迹终于在1823年的某一天发生了,在工作时梦金杜斯不慎将橡胶液滴在衣服上,无法擦去,心中非常懊恼。下班回家时又恰逢下雨,他只好穿着这件脏衣服回家,在回家的途中他豁然开朗,滴有橡胶液的这件脏衣服居然能挡雨,于是,在第二天他便把自己的衣服全部涂上橡胶液,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橡胶雨衣。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改进与完善,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橡胶雨衣,这是一种具有防水性能的单大衣。其特点是衣身造型宽松,衣长至膝盖以下。有男女两种款式,男式雨衣通常配圆顶帽或盆子帽,衣领采用较小的关驳两用领,单排扣或双排扣,单排的常用暗扣,两侧配有斜插袋口,并有肩攀和袖攀作装饰。为了加强防雨功能,常在肩背部加层,形似分割线。而女式雨衣的领部造型与男式不同,衣领连有三角形雨帽,领式为尖角领,其他同男式。雨衣使用的面料多为米色或银灰防雨卡其,质地细密,经过防雨浆处理,具有一定的透气性,也有用涤棉防雨卡再经涂层处理,其防雨性更为优良。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雨衣材料--聚四氟乙烯薄膜(PTFE)防水透湿层压织物,于L976年首先由美国W·L.Gore公司研制成功(参阅我刊1998(2):56)。该织物是经过特殊层压方法而制成的三层织物,一般是以锦纶(尼龙)或涤纶机织物作表层,锦纶的经编织物作里层,中间层是聚四氟乙烯,其加工方法是PTF·E树脂与液体润滑剂经混炼后,压制成毛坯,再经过挤出、压延等工序制成生料带,将此生料带在加热的情况下除去润滑剂,同时进行拉伸,即形成原纤维状的微孔结构薄膜。这种织物的特点是防水透湿性能优异,也就是说,雨水在一定的压力下不能浸人织物,而人体本身散发的汗液以水蒸汽的形式通过织物扩散或传导到外界,不会在人体表面或织物之间冷凝积聚,人体感觉不到发问的现象。因此,PTFE薄膜防水透湿层压织物是一种综合性能极佳的高科技防水产品,除可制作理想的轻便雨衣、风雪大衣外,还可制作日常服装、运动服、出海服、消防服、工业防护月艮、宇航服、医用手术服、军队作战服、睡袋、快艇服、轻便帐篷等。而且,现今的雨衣已发展有晴雨两用的风雨衣,更具有实用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