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纤维的"钻石"--山羊绒(二)
邢声远
山羊绒的加工
1958年以前,我国没有山羊绒加工业。所产山羊绒均以原绒出口。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是我国山羊绒加工业的"萌芽时期",北京天津地区开始研制山羊绒的分梳设备,进行分梳加工。从此,我国以部分原绒出口逐步改为国内加工成无毛绒出口,与此同时,通过研究与技术攻关,解决了纺纱、染色、针织及后整理一系列的羊绒衫加工工艺和技术问题。由于60年代打下的基础,则在70年代我国山羊绒工业步人了"成长时期"。在此期间,羊绒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花色品种有所增加,出口量增加,价格也有所上升。到了80年代,我国山羊绒工业进入了"发展时期",生产羊绒产品的企业除了原有的北京雪莲和上海熊猫外,又新建了内蒙古的伊盟羊绒衫厂和新疆中外合资的天山毛纺公司,形成了规模生产,技术水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原绒的结构和产量也有了较大的变化。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山羊绒工业进人"非常发展时期",除了原有的山羊绒加工企业外,又研究成功羊绒精梳制条技术和利用棉纺设备生产长度为28-32mm的精纺羊绒纱,不仅可以利用较短的山羊绒进行纺纱,而且纱支有了较大的提高,纯纺羊绒纱可提高到80Nm,并出现了羊绒与丝、棉、绵羊绒、驼绒、兔绒、细旦臆纶和涤纶的混纺纱,最高纺纱支数可达到l10Nm左右。由于纺纱系统和纺纱支数的变化。其最终产品又扩展到面料,内衣裤等精品与极品,全国出现了一大批羊绒分梳厂、粗纺厂、精纺厂和成衣服装厂,凡是国外有的产品,国内都能生产。
山羊绒的主要用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深加工的提高,山羊绒制品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态势。除了纯羊绒制品外,还涌现了大批价廉物美的混纺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衣着逐渐向文明、高雅、潇洒、时髦方向发展的要求。在粗纺制品方面,主要有羊绒衫、羊绒大衣呢、羊绒围巾、羊绒披肩、羊绒毯、羊绒帽、羊绒手套等。在精纺制品方面,主要有羊绒衫、羊绒围巾、羊绒披肩、羊绒帽、羊绒套装、羊绒衬衫和西服面料、羊绒内衣裤等。羊绒加工的下脚料可制成羊绒絮片和羊绒被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