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

邢声远


    这是一句成语,出自《老子》六十一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来比喻大的事情要从第一步做起,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人要走路,必须穿鞋,用以保护脚免除伤害。由此可见,鞋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

    鞋,是履、靴、鞋、屐的统称,古时称播、级或履。我国不仅是服装文明古国,也是制造鞋的文明古国,大约在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在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时,也缝制了兽皮鞋子,用以护脚,追寻猎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人们开始穿草鞋。三千多年前的《周易》已有履字记载,履就是鞋。东晋时,著名诗人谢灵运发明了"谢公屐",屐底有齿,上山时用前齿,下山时用后齿,是理想的登山鞋。为此,唐朝大诗人李自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了"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著名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登临高耸人云的天姥山,尽情享受"神仙世界"绮丽世界的乐趣。南北朝哦期,传说有一女子做布鞋,内里用香垫子,鞋底用麻绳纳成莲花图案。这种鞋踏在泥土上会留下美丽的莲花图形,时人称这种鞋为"步步生莲鞋"。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是下暖"的科学见解,时至今日还被人们当作祛病延年的养生之道。在唐代还有人发明了适宜步行的远游鞋。据说,大诗人李白很爱穿这种鞋,尔后,许多文人墨客争相效仿,它的出现要比现在风靡全球的旅游鞋早一千多年。据传说,在古代的齐鲁大地,还流行一种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目"踢死牛",可与当代的优良足球鞋相媲美。至于屐,土般采用木制。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流亡国外19年,即皇位后封赏随从。其中有一个名叫介子推的,他不愿接受普文公的封赏,于是隐居深山,敦请不仕。晋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胁,而介子推抱树焚死。事后,晋文公甚为衷惜,便以此树制成木屐以作纪念,于是木屐便在民间广为流传。据考证,古代百姓穿木屐,一是为了凉爽,行走硬朗,二是为了防湿,尤其是潮湿阴雨的南,方,常把木屐作为雨鞋穿用。在明末清初,仕女和小孩多穿红色木屐,而男子则穿黑色木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即使女子出嫁,也要添画彩屐作为妆奁。

    在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别是什么场合穿靴,什么场合穿鞋或屐,都有严格的规定。在我国历史上,有关鞋的传说很多,如"郑人买履(《韩非子·夕卜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其坐,至三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削足适履(《淮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寇准背靴"以及"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和传说。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和传说给人们带来许多启迪和警示。由此可见,鞋不仅是人类征程上的助跑物,而且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本栏目由北京纺织工程学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网络中心联合主办
北京纺织在线 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