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加纺织企业电子商务研修班!

 B编辑区

 

 

贸易中心资源中心信息中心新闻中心会员中心
从中长期发展看宏观经济态势和评价现行政策

华如兴

Evaluation on the Mid-long term macro-economy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it's current economic policies

Hua Ruxing Su L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


这几年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诸多国内外的复杂因素,其中,带有质的变化,并将在今后产生导向性影响的,是总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从短缺经济到剩余经济,从通货膨胀到通货收缩。

宏观经济运行的五大平衡,劳动平衡、产品(总供求)平衡、财政收支平衡、货币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核心的平衡关系是总供求平衡关系。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现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客观评价,以及未来政策取向的合适选择,均应置于这一变化了的,对中长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核心关系的背景下进行。

一、从中长期发展看宏观经济总的态势

1. 总供求态势的急剧转折

有必要首先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供求状况与价格水平变化的关系。总需求是指通过经济主体的购买行为,所实现的全社会对于最终产品的货币支出总额(即期的实际购买力);总供给是指全社会通过生产,所提供的最终产品的货币价值总额。进行总供求关系状况分析,总供给应使用不变价,是谓“实质量”,而总需求则使用现行价,是谓“名义量”。与此相对应,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中,若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表现为物价上升;若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表现为物价下降;若总供求大体平衡,则物价将大体稳定。在经济学中,持续的物价上涨称为通货膨胀,持续的物价下跌称为通货收缩。

我国曾长期处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状况。计划经济年代,对价格实行了严格的指令性管制,物价水平才变化甚微。改革开放以后,价格逐渐放开,物价水平年年上升,即使在“市场疲软”的1990年,外加行政性的价格补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还上升了2.1%。但这一情况在90年代发生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从短缺经济到剩余经济,从通货膨胀到通货收缩的三步曲式的根本性变化。

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这一过程大约自90年代初开始,大体在1996年结束。先是纺织、部分家电产品,尔后逐渐扩展至绝大多数行业。期间,总需求仍然大于总供给,物价水平继续上升,但广告竞争、价格竞争等市场经济行为日趋普遍化。随着买方市场的确立,其内在的价格机制,将使物价上涨趋缓。事实上,在1997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仅上升了0.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服务价格相对偏低的情况下也仅上升了2.8%。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买方市场在我国的形成,无疑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也是我们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方式的本意所在。

从理论上讲,买方市场并不必然伴随物价下跌,它与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不是一回事。只要宏观调控得当,可以使总供求大体平衡。但买方市场确实存在物价下跌的内在可能,亦即,容易转变为伴随物价下跌的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由于我国曾长期处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状况,宏观经济运行的当时情况,又迫使我们将眼光放在治理通货膨胀上,加之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在高兴于物价上涨率不断回落的同时,认识不足,忽略了这种可能。19973月,尽管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的同比指数仍然正增长,环比指数却同时首次出现了负增长;199710月,商品零售价格同比指数首次出现负增长;19982月,居民消费价格的同比指数也首次出现负增长。因此不妨认为,在1997年,我国发生了从短缺经济到剩余经济的转变,即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转变为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短缺经济不是好事,现在看来,剩余经济也不是好事。

如果没有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而且措施得当,可以尽快回到总供求的大体平衡,短暂的剩余经济尚不是通货收缩。由于我国的出口增长困难,使剩余经济的情况严重化,显露端倪的全球性通货收缩波及我国。尽管自1998年初起开始采取对策,自1997年至今物价还是不断下跌的趋势。可以说,1998年我国发生了从通货膨胀到通货收缩的转变。

2. 宏观调控的主题:刺激内需

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生产水平取决于总需求。总需求由总消费、总投资、出口净额三部分构成。出口净额是国外需求,总消费与总投资之和则是国内需求。从表1可以看出,这几年来,我国的出口净额增长很快。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对外贸易环境来看,维持相当高的出口净额已属不易。而出口净额保持不变,则出口净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如出口净额下降,则其对经济增长为负贡献。无疑,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立足国内,刺激内需,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所在。

1 1995~1998年出口净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年份

出口净额

(亿元)

Δ出口净额

(亿元)

GDP增长的

贡献率(%

拉动经济增长的

百分点(%

1995

998.5

364.4

2.96

0.31

1996

1459.3

460.8

4.63

0.44

1997

2745.0

1285.7

19.16

1.69

1998

3012.5

267.5

8.88

0.69

表中,1995~1997年的基础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1998年的数据,依1999226日的统计公报,作了相应估计。

刺激内需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刺激内需,仅指单纯地扩大内需。广义的刺激内需,还包括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来改善供给,从而扩大内需。我们这儿的刺激内需,是广义的概念。

3. 中长期宏观经济的总态势

我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从中长期发展的眼光看,在买方市场已经牢固确立的条件下,并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中长期宏观经济将有如下总态势。

1)关于物价水平。价格是由市场机制形成的,在买方市场,一般不会出现物价指数上涨率较高的情况。如果说,以前出现5%以上的上涨率无所谓,那么,今后则应视之为很严重的事情。

2)国内不少好心的同志,没有从已经转变了的总供求态势出发,把6%7%,甚至8%的增长率,视为不景气、低谷、萧条,过于怀念以前两位数的增长率。我们认为,今后不可能再出现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其实,6%的经济增长率在国际上就是高增长率。

3)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宽广,潜力很大,在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其他的诸多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余地。只要我们的政策得当,再10年甚至超过10年地,保持6%或者6%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是完全可能的。

二、1998年和1999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简单回顾

治理通货膨胀难,治理通货收缩更难。50年来,经济学家们研究得多的是通货膨胀问题,如何治理通货收缩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面对总供求关系的急剧转折,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国采取了积极的应变对策,研究、总结、推出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绩,经济增长率仍然世界领先。

1. 1998

1)刺激国内需求的导向性政策:政府主导型投资

1998年初,估计该年的对外贸易出口净额将与1997年持平(即预计出口净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适时地提出了刺激内需的政策思路。

总消费中的政府消费,属于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不宜扩大。总消费中的居民消费,由于普通居民普遍存在三个预期,预期价格还会下降、预期收入可能减少和预期支出将会增加,一时难以扩大。总投资中的库存增加,只能适应经济规模,不能盲目扩大。于是,刺激内需在当时成为如何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问题,希望由政府主导型投资(的增加),通过乘数作用,带动经济增长。而且,选择的投资方向是以前的薄弱环节,如国家粮库、防洪设施、农田水利、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改造、环境保护等方面,以及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在建重点工程等。

2)扩张性财政政策

1998年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有:2月,发行首期凭证式国债1250亿元;456月累计增发国债超过1000亿元;8月,鉴于投资乘数作用不明显,以及特大洪水的影响,国家财政再次向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分两年各500亿元打入财政赤字;10月,继续发行300亿元凭证式国债;等等。

3)配套的金融与外经政策

1998年金融政策的主要措施有: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次降息;支持政府主导型投资的融资贷款等。外经政策的主要措施有:免征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口设备的关税;扩大出口退税范围,提高出口退税率;打击走私等。

4)政策效果与改进

1998年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当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一季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没有预期的效果好,即没有达到预期的乘数效应,民间投资没有明显带动,“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了折扣。此外,由于居民消费在GDP构成中占大头,有个如何启动的问题。

当然,既然治理通货收缩是个全新的课题,如何调整政策体系,是前进中要研究的问题。

2. 1999

1999年,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除原来的内容外,为了带动全社会投资,与货币政策合作,并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正在采取财政贴息贷款方式,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更新改造项目,希望投资仍然有较快的增长。下半年,由财政支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增加了工资,希望通过这一措施,连同将要出台的关于社会保障等系列政策,能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使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有较快的增长。在货币政策方面,实际上也采取了扩张性政策,货币供应量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比起前六降息,第七次降息有明显的作用,否定了认为中国经济现阶段处于“凯恩斯陷阱”的说法。

三、1999年和2000年宏观经济形势判断与预测

我们认为,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的机制、结构,以及宏观经济变量间处于调整时期,不宜简单套用体制和机制少有变动,外部条件相对简化情况下的经济周期分析方法和景气分析方法,而应当多考虑一些国内外变数。一年以前,相当多的同志认为1999年的GDP增长率会超过8%,我们考虑了出口的困难因素加剧,以及体制改革攻坚的不易,预计GDP增长率是7.3%,比较符合实际。

对于2000年,若国际经济环境趋于宽松,国内不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不出现非经济的突发事件,并继续完善、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配套的货币政策。定性地判断,投资的增长速度将类似于1999年,消费的增长会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增长速度快于1999年,对外贸易将保持最近的好转态势。总的说来,2000年的宏观经济态势好于1999年。

基于上述判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我们就1999年和2000年的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如表2

2 1999~2000年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增长率预测

项目

1999

2000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7.3%

7.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名义)

12.0%

1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10.0%

11.0%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率

2.7%

0.3%

出口净额增长率

4.6

5.0

新增货币发行量

1490亿元

1530亿元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纺织信息网补充说明:

本文最新发表在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的经济蓝皮书:

《200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P165-170

版权艘有,北京纺织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