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宏观纺织

20世纪纺织工业的回顾与展望

刘柏茂

(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26)

在这世纪之交,回顾20世纪纺织工业的巨大成就,展望21世纪纺织工业的发展前景,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纺织工业在人类工业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纺织工业首先登上历史舞台,作为先导产业,为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起飞起了开辟市场、培养人才、积累资金等重大作用。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棉纺工业发展到一个高峰,纺织工业的出口额占世界纺织贸易总额的58%以上,几乎垄断了全球的棉纺织产品市场。一次大战后的1924年,英国棉纺锭数量达到创记录的6330万锭,织机79.2万台,毛纺业也具全球的霸主地位,纺织品给该国流入了巨额资金。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日本、西德、意大利等国如法炮制,大力发展纺织工业,这是纺织工业生产重心的第一次转移。美国凭着棉花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棉纺业,棉纺锭数达3600万锭,同时凭着工业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专业和化纤工业。50年代美国纺织品生产技术和纺织机械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化纤工业上,开启了工业化生产的先河。1956年日本的纺织工业产值占到国内工业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4·4%,1976年前30年间,日本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从国外引进130多项纺机先进技术,并投入巨额研究开发资金,生产纺织机械出口,使日本纺织机械水平大幅度提高,1976年生产的纺织机械出口占79·7%。西德依靠其发达的机械加工业和化学工业,大力发展纺织机械业和染料工业,对本国的纺织工业生产设备的现代化也十分重视,不断更新纺织生产设备,很快成为纺织品和纺织机械出口大国,至今德国的纺机出口仍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意大利凭着本国在欧洲地区劳动力低廉的优势,重点发展毛纺、棉纺、服装工业,从70年代起很快成为欧洲的纺织、服装工业中心。70年代后纺织工业生产重心转移到韩国、香港、台湾、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中国80年代紧跟其后,迅速崛起,1994年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列居世界首位,这是纺织工业生产重心的第二次转移。纺织工业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样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998年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达428·8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贸易的13·6%。据近20多年的资料统计,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居全球第一的国家是日本(1970~1972)三年,德国(1973~1980)八年,意大利(1981~1983、1985~1986)五年,从1994年开始至今中国跃居第一位。在20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纺织工业在各国工业化的过程中都曾朝阳似火,从1988到1998年纺织贸易额增加1·74倍,1998年全球纺织品贸易额为3150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纺织工业是和人类相依存的,纺织品、服装产品在世界各国零售商场总是琳琅满目,对消费者具有永久的魅力,纺织工业不会夕阳西下。

纺织业是人类祖先留下的传统产业,人类从手工纺织到机械纺织经历了几千年,只是到20世纪纺织生产技术才发生革命性变化,形成独立、完整、现代化的工业体系。

纺织工业的第一大变化是化纤工业的出现。1911年人造纤维、1938年合成纤维步入纺织原料的行列,人们以惊奇的眼光看到,生产纺织品的原料不一定依靠天然纤维,可以和其他工业原料一样,进行工业化生产。以后的几十年,化纤工业无论是数量、品种还是品质、性能都开始向天然纤维提出挑战。到1994年化纤纤维和天然纤维产量各占一半为2056·4万吨,平分秋色,1996年化纤产量达2400万吨,占纺织用纤维的54%,很快超过了天然纤维的用量,1998年化纤产量达2782万吨。超细纤维、耐高温、阻燃、高弹、高强、导电等高性能化纤的工业化生产,化学纤维在服用性能和使用性能上也赶上和超过了天然纤维,有些特殊性能又是天然纤维所远不及的。97年工业发达国家纤维消费已占到纺织纤维的60%。目前化纤品种繁花似锦,誉为21世纪纤维的Lyocell纤维已商业化生产,各种超级仿生纤维已进入开发研究阶段,人类已经摆脱了完全依靠天然纺织原料的桎梏,不再靠天穿衣。化纤工业为纺织工业的发展开拓了无限的纺织原料来源,逐步把农田归还给粮食。

从1986年到1996年十年间,化纤生产高速化、自动化、连续化,水平迅速提高,化纤工业聚合连续化工艺从日产100吨提高到300吨,长丝纺丝速度从400米/分,提高到7000米/分,牵伸变形丝的速度从700米/分,提高到1000米/分。

中国的化纤工艺起步较晚,但起点高,速度快,近十年每年以13·9%的速度递增。95年化纤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产量达525万吨。

第二大变化是微电子技术在纺织机械上的广泛应用,纺织机械高速化、自动化、连续化。这些变化的重要标志有:清梳联生产线的工业化生产;高速高产的环锭纺纱机;高度自动化的新型气流纺、喷气纺纱机;全自动络纱机和高性能的无梭织机等。人们曾经幻想的纺纱不用锭,织布不用梭的理想在20世纪变成了现实。

清梳联是60年代开始应用,是棉纺生产具代表性的高速、高产、连续化现代化生产线,目前工业发达国家应用率占棉纺总数50%以上,99年巴黎ITMA展出的DK903梳棉机产量达800Kg/h。环锭细纱机锭速达25000r·p·m,装有自动络纱装置,还可和自动络筒机相连,形成纺络连续化。气流纺纱机纺杯速度每分钟达15万转,纺纱速度220m/min。喷气纺纱11.7~29·2tex(20~50Ne),纺纱速度达400m/min。喷气织机转速达1600r/min,引纬率2500m/min,宽幅190~380厘米。低速高产的多相织机开始投入商业化生产,Sulzer-Ruti的M8300型,引纬率高达5000米/分。由于生产设备的连续化、自动化,万锭棉纺锭用人已由数百人下降到几十人,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也大大提高。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纺织、服装产品与文化相结合,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高附加值产品竞争的行列。

第三大变化是现代非织造布工业的形成和迅速发展。非织造布严格意义上是纤维布,起源又可追溯到蚕在桌面上吐丝(长丝)和造纸(短纤)。现代非织造布工业开始于50年代,有长丝和短纤两大类。因纤维成网方法和成布的固结方法不同而称化学粘合、热粘、针刺、水刺、纺粘等非织造布。非织造布的特点是纤维在产品中呈不规则状态,因此赋予产品各向异性的性能,又由于非织造布生产工艺流程短,产量高和在产业界有着广泛的用途,本世纪40年代起,开始被业内的伯乐发现,非织造布很快成了纺织工业中出现的一匹黑马,几十年间以高速针刺、纺粘、水刺为代表的非织造布工业茁壮成长,同时与其相连的下游整理和相关产业迅速形成。非织造布在土工布、医疗用布、卫生用品、建筑屋顶材料、过滤用品、农业用品等应用领域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有的甚至不可替代。

非织造布设备从无到有,一代一代改进提高。目前高速针刺机最宽可达16米,针刺频率达3000次/分多刺,水刺机的生产速度达300米/分,纺粘法纺丝速度达3000米/分,生产速度双轴达300米/分。1998年全球非织造布产量达250多万吨,销售额60多亿美元。

中国非织造布工业近十几年约以20%的速度增长,80年代初全国年产不足万吨,到98年产量达30余万吨,基本建成了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 以上这三项重大变化,使世界纺织工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了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家必须跟上这种变化。

21世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20世纪后50年全球人口增加了1.4倍,今年达60亿,预计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90亿。人口的高度膨胀,最先面临的是粮食和衣着问题,产业界也需要大量的纺织品,因此化纤工业肩负着重大任务。化纤增长,天然纤维的下降成必然趋势,预计到2001年全球纺织纤维生产总量将超过5600万吨,环保健康型和特种化纤研制、开发、生产将受到重视。纺织机械更注重采用先进技术,在高产、自动、连续化的基础上生产管理逐步网络化,建立快速反应系统。 非织造布工业还属新型产业,现代化生产只有几十年的路程,新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有着广泛的研究开发前景,非织造布在产业用布中的地位将显著加强。据统计1997年全球产业用纤维和纺织品消费达1000万吨,预计今后五年间,仍将以3.9%的速度递增,给非织造布的生产提供了广大发展空间。非织造布在产业用布的比例,工业发达国家已占到60%。21世纪非织造布工业前景仍将令人刮目相看。

中国纺织工业经过三年的改革,压锭、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扭亏任务的提前完成,将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纺织大国将向纺织强国挺进。

21世纪人类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电子商务、网络化的兴起,竞争全球化速度加快,过去经营是以扩大生产规模,分享市场,将来是依靠技术创新,去寻求产品竞争的优势。纺织环保、健康产品将是消费者首选目标,提高劳动生产率仍是决定企业生存的因素,21世纪纺织工业将以新的姿态加入到知识经济时代行列中去。 1999.9.25

作者简介:

刘柏茂 (1939- )男,江西萍乡市人,高级工程师,曾任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