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从边疆开发中获益最大的国家,由于西部的大规模开发,使美国农业的中心从东部转至西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帝国,并在工业化之后仍能保持农业长盛不衰。拓殖的西部与工业的北部和奴隶制的南部"鼎足而立",这种区域差异所造成的互补关系和由此引起的交换,使美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国内市场,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其国内贸易就超过了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美国独立时,只占据大西洋沿岸的狭长地带,面积大约40万平方英里,是一个并不发达的小国。但在独立之后的七八十年内,它通过英国的转让、向法国等国家购买、对墨西哥开战等方式,先后获得了6.5倍于本土的西部领地,成为了一个地跨两大洋的大国。期间,它一面在东南部的新英格兰发动工业革命,一面大力推动向西部的拓殖运动,使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广度上与深度上相互配合,迅速成长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强国。至19世纪末,其工业总产值已超过老牌大国英国等,位居世界第一。
西进使美国工业升级
向西部的拓殖,在美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引发了一系列重大变动。首先是西部人口迅速增长,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从1790年时的6%提高到1910年时的59%,全国的人口中心从东部的巴尔的摩,移至西部印第安那州的哥伦布。人口是构成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人口中心的变动意味着劳动力的重新布局,这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和西部丰富的土地、矿藏、草原、水力等资源结合,就必然形成大规模的经济开发运动。据统计,从1860年至1900年,有50%即1.31亿英亩,是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随着中西部的"小麦王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棉花王国"和大草原的"畜牧王国"的建立,美国作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地位,已先于工业在19世纪中叶就得到确立。其中心就在西部。
西进也推动了美国工业的西移和升级,美国工业革命虽然发生于东部的新英格兰,但新英格兰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随着西部的开发,特别是五大湖区煤炭和铁矿的开采,以及远西部落基山矿的发展,美国的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和机器制造业,才最终在19世纪后半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时,一个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带,便取代以波士顿为中心的旧工业带,成为美国实现工业化的标志,并同时把美国推上世界工业大国的宝座,而在时间上只距美国"边疆"结束(1890年)相差几年。换言之,美国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上工农业大国,与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几乎是同步的。
自由移民政策有强大吸引力
美国是怎样开发其大西部的呢?或者说它是怎样使它的开发成功的呢?首先它有一个自由移民政策,吸引了大批东部、欧洲和世界各地的移民,一些企业和单位(如铁路公司)为了吸引国外移民,甚至还提供了旅差费等优惠条件。由于对西部土地实行"先国有化、后私有化"的方针,移民所建立的农场得以在既没有封建残余又没有绝对地租的条件下自由发展。此外,联邦政府在实施自由宅地政策的同时,又对铁路、矿山、市镇、学校辅以土地授予、承认"先占权"等措施,使交通运输、矿山开发、市镇建设、畜牧业等与农业并驾齐驱。1787年制定的《西北条例》,不仅为西部各领地最终演变成为联邦的"平等的一员"规划了目标和道路,也明确规定了在西部建设各州只能实行共和制、不得实行强迫劳动,这就在政治上为西部的自由开发提供了保障。
制定相关政策进行深层开发
在西部开发中,联邦政府十分注意把自己的政策和措施奠定在现代的基础上,早在1785年的"土地法"中就专门为发展市镇教育保留了土地。1862年的"摩利尔法"又为西部发展高等农业和实业教育拨付了专门的公地,1887年又通过了专门资助农业实验站的"海琪法案"。针对西部初期开发中出现的森林砍伐过分、水土流失严重、矿山开采混乱的情况,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还在20世纪初在世界上首倡自然资源保护,并为之专门成立了"自然资源保护局",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使西部大开发,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无序变为有序,由浅层变为深层。
所以,当19世纪后期,在西部开发的经典时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加利福尼亚作为美国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也已在孕育和发展之中了。对推动该地区高科技产业起了决定作用的加州大学、加州理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就是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中国的大西部,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与美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希望美国开发西部的经验和教训,也能对我们即将展开的西部大开发,有所借鉴。
作者:何顺果教授 发表于《北京青年报》 2000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