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古文化--蚕桑纹尊

作者:陈朝志 曾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印染和刺绣的国家,被世界上公认为“丝国”。我国的桑蚕业除文字记载外,还被铸成铜鼎,上面铸有精美绝伦的桑蚕图形,蔚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惊赞不已。

现藏于我国湖南省博物馆的一尊春秋时期越式桑蚕纹铜尊,是我国最早,历史最久远的记载桑蚕的古文物。该鼎高21厘米,口径15.5厘米。大喇叭口,粗长颈,颈腹有接缝,深弧呈垂胆状,圈足下接直裙。铜鼎花纹分为三组。第一颈部组,分二层。上层为一圈由直线、斜线、曲线构成的几何形纹样,以锯齿纹为底边,下层为两排~形卷云。第二组为圈足上部饰回转曲折的几何图案,用锯齿纹封边。第三组位于器腹的主体花纹,由四片图案化的桑叶组成,叶上布满了爬、蠕动、啃食桑叶的小蚕。蚕纹无足,身短小,双目圆突出,与甲骨文中蚕字图形相似,极符合“身屈曲蠕动若蚕”的文献记载。我国家蚕品种极富,以体色分有:纯白、黑稿、虎斑、斑马等。在铜尊的蚕纹上均清晰可见,为属虎斑类蚕种。

铜尊口沿面铸有十几组蚕形,每组两条,翘首相对,作眠蚕状。在春秋晚期,铜鼎纹饰以蚕桑纹画面来表达田园桑林的生活气息,这还是首次出现,而桑蚕纹表现了桑林人工放养的纪实。我国的家蚕放养经历了野蚕采摘、桑林放养、蚕座家养三个阶段。家养可免除鸟虫、气候灾害的侵害,又有利于进一步培养优良蚕种,是蚕桑史上一大进步。而其历史可上溯到商周时期就已开始了。目前已出土了五件战国青铜壶,上有精美的采桑图。北京故宫收藏的宴乐、射猎、采桑纹铜壶的采桑场面,桑树铸得很高,要攀登才能采到桑叶。河南辉县出土的采桑纹铜壶的桑树图形,与人等高。由此我们可据分析到:此时已培养出了地桑、鲁桑等适合采摘的桑树种苗。

相比较而言,以酒具类的铜壶铸上蚕图案,与代表王权的鼎之类重大的国器上铸蚕桑图案,两者不能相提并论,这件春秋蚕桑纹铜尊,是仅见的一幅蚕桑生息图,为我们保存了无比珍贵的蚕桑生息图,价比连城。

在一些古神话中,有伏羲化蚕之说,将我国养蚕史提到了史前。如浙江河姆度遗址出土了象牙质盅上刻有蚕纹,距今已7000多年。江苏太湖饯山漾出土了绢片、丝带、丝线等文物。江苏梅堰的出土黑陶上,也刻有家蚕图形。商代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象形文字及祭祀蚕神的记载和蚕桑的完整卜辞。而山东济南的西周墓中甚至出土了22件玉蚕实物,系统地表现了蚕由小蚕、眠蚕、大蚕、熟蚕的整个发育阶段。《诗经》中还有:“采桑、育蚕、作茧、丝织、缝衣等” 全过程的记载。